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非虚构作品《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通过200多年前的一起英国战舰上发生的海难、叛变和谋杀事件,揭开了人类离开文明海岸之后的人性秘密。

历史非虚构类的现象级畅销书
《赌注》是著名非虚构畅销书作家大卫·格雷恩(David Grann)的新作,英文版2023年一经出版,立即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蝉联26周榜首,在美国一年内销售超过100万册。该书也迅速风靡全球,据出版方称,在非虚构作品销量一向较少的法国也卖出超过10万册。
本书出版后也备受媒体好评,《纽约时报》《纽约客》《时代》《柯克斯书评》《经济学人》等众多著名媒体均将其列入年度图书榜单。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更是两度推荐 —— 分别列入他的夏季阅读书单与年度书单。普林斯顿大学学院院长、英语系教授吉恩·贾瑞特(Gene Jarret)则将本书列入该校学生的夏日阅读书目。
《赌注》还获得了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2023年历史传记类年度读者选择奖。在美国图书馆员首次联合评选的“图书馆员奖”Libby Book Awards中,《赌注》夺得非虚构类大奖。
在《赌注》出版前,其影视版权已被好莱坞导演马丁·西科塞斯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买下——这对黄金搭档曾将格雷恩前作《花月杀手》搬上银幕并斩获多项大奖。尽管《赌注》尚未开拍,但其电影条目在豆瓣网已吸引超 800 人标记“想看”,足见全球影迷与历史爱好者的期待。
《赌注》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作为一部非虚构历史作品,精彩程度不逊于任何一部畅销小说。不止一家媒体评论中将其比作文学经典《蝇王》和《罗生门》的结合。《赌注》在悬念迭起的戏剧性叙事中徐徐展开著名的真实海难事件,读者能沉浸式体验到海洋冒险生活的残酷,见识或坚毅或阴狠的复杂船员形象,目睹荒岛求生中种种与饥饿抗争、与人性斗争的险峻场景。诚如《洛杉矶时报》评论的:“这个故事证明了人性可以堕落得多么彻底,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忍耐力的极限。”
惊涛骇浪中的“人性大审判”
《赌注》引人注目的力量首先来自离奇的真实事件本身,该事件的“关键词“就是本书的副标题:海难、叛变和谋杀。
1742年,一艘用木头和布料拼凑而成、眼看随时都会散架的船被冲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个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们有一个震惊世人的故事要讲。他们是英国皇家海军战舰“韦杰号”海难的幸存者。这艘战舰于1740年离开英国,在秘密追赶满载金银财宝、人称“所有海洋最伟大的奖赏”的西班牙大帆船时,在一个荒岛失事了。船上本来有大约二百五十名船员,145人死于沉船事故,幸存船员困在岛上,饥寒交迫。数月后,他们造了这么一艘破破烂烂的船,历经一百多天,在风暴肆虐的海上航行了将近3000英里。人们像迎接英雄一样向他们致意。
然而,六个月后,另一艘更破、更小的船在智利靠岸,船上只有三名韦杰号失事人员,他们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且坚称在巴西上岸的那30个海员不是英雄,而是叛徒。而前一组人此时也反过来指控这三个人,说他们是暴虐、凶残的高级军官及其帮凶。
在诸多细节被披露之后,事情逐渐明朗,原来在岛上被困期间,船员们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就快饿死的人们形成不同团伙,为争夺这片荒芜之地的统治权而相互争斗,直至发生了最黑暗的事情。
关于叛变和谋杀的指控层出不穷,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英国海军部因此召集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这场审判的赌注是这些幸存者的命——无论是谁,如果被法庭认定有罪,都可能会被绞死。
《赌注》作者大卫·格雷恩以高超叙事技巧提炼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重现了 18 世纪英国战舰的隐秘世界。书中对海洋风暴中人类抗争的描绘、对荒岛绝境中人性堕落的刻画、对法庭审判的还原,均可与文学经典媲美。
本书为读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同时揭示了韦杰号海难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接受审判的不仅是卷入事件的船长和船员,还有“帝国”这一概念本身。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新标杆
近年来,国内历史非虚构写作和阅读热潮持续升温,读者对真实历史故事的渴望与日俱增。从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对明代民间税案的考据型重构,到李硕《翦商》对上古文明的颠覆性解读,非虚构作品正以 “历史的温度” 打破传统史学的冰冷框架。这种趋势的背后,是读者对真实叙事的深层需求——既希望触摸历史肌理,又期待文学化的沉浸体验。
这种写作手法的核心,在于将历史档案转化为吸引读者的文学素材,并以高妙的叙事方法将素材组织为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尘封的历史事件重获生命。
《赌注》作者大卫·格雷恩正是公认的历史非虚构写作大师。他的《花月杀手》和《迷失Z城》均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中,《花月杀手》的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荣获爱伦·坡奖,是历史非虚构领域的标杆性作品。
在《赌注》中,大卫·格雷恩再次以自己的高超技法证明了他将冷僻史实转化为扣人心弦故事的非凡叙事能力。
格雷恩的写作扎根于严密的史料考证之上,从书后数百个注释和文献来源印证了《赌注》扎实的一手史料基础。格雷恩将船员的日记、海军报告与军事法庭记录并置,让读者在不同视角间自由切换,始终置身于真相未定的张力中。
格雷恩还对事件中的可怕荒岛做了实地踏访,看到了当年饥肠辘辘的海员吃下的海藻和野芹,他还对历史和航海专家做了大量访谈。以此为基础,格雷恩精准还原了18世纪帝国扩张背景下的海军远征细节,也有把握对海上风暴、荒岛求生等情境做文学性的氛围渲染。从冰冷刺骨的海风,到斑驳腐坏的船舱、刺鼻的疾病气味,再到荒岛丛林中草木摇曳的关于叛变与谋杀的低语,格雷恩以电影般的镜头感重构了每一幕危机,令读者好像戴上了VR眼镜,深入历史,亲身参与这场海难、叛变和谋杀事件。
在叙事结构上,格雷恩则展示了他讲故事的天才。《伦敦书评》的评论文章指出,《赌注》在叙事线索的编排上有意打破时间线性结构,突出每章主题:“每一章都以某个单一事件或主人公为中心,通常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作者在此巧妙地引用和转述同时期的资料。它总是以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或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始,并往往以一个悬念结束。此外,每一章节本身又再由多个更短的故事组成……这种场景之间的不断切换,几乎给人一种电影般的体验。“
从一场海难窥见人类文明最真实的镜像
在扎实史料和高超叙事手法推动下,读者在历史与人的命运之间反复震荡。每一次高潮迭起的海上风暴描写,都紧接对生还者心理挣扎的剖析,让读者看到人类对苦难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在残酷荒岛上文明规则分崩离析及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时时不忘提醒读者人性究竟会堕落到怎样的深渊中去;在法庭审判的沉重板块中,又穿插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命题思考,让读者在情绪波动中体会人性的复杂。
最终,《赌注》通过多视角叙述揭示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与建构性,并将荒岛暴行背后的潜流揭示出来——那就是欧洲参与殖民扩张、征服与掠夺的帝国主义。英国《卫报》评论道:“《赌注》之美犹如一张巨大的风帆徐徐展开……作者用他的叙事望远镜审视着帝国的残暴、种族主义、官僚的冷漠以及人类赤裸裸的贪婪……”读者最终会发现,《赌注》不只是一次海上灾难事件的重建,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历史真相的思考之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