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冯亚仁
81岁的梅拉妮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她去年被家人送进了德国汉诺威的一家特殊养老院里。院方给她配备了一个小海豹机器人“Paro”。梅拉妮的家人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老人在独处时总会摸摸Paro,与它对话。这只可爱的AI小海豹皮毛下的传感器可以感知触摸、亮度或声音。当老人抚摸它时,它会心满意足地哼唱。通过与AI小海豹互动,梅拉妮变得更加放松。据德国《世界报》等媒体报道,Paro已经在德国数十个护理机构中用作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设备。据了解,这款AI宠物的价格要数千欧元。德国不来梅护理专家海纳·弗里萨彻对《世界报》说,Paro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治疗手段”,帮助病患减轻压力。
其他欧洲国家市场上也能看到AI宠物正在流行起来的趋势。奥地利《未来地带》杂志称,如今欧洲流行“养”AI宠物,但德国等欧洲国家目前流行的AI宠物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比如日本公司生产的“Paro”“Moflin”等。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AI宠物狗“Loona”近来也受到很多欧洲消费者欢迎。“Loona”由中国初创公司可以科技开发,它有4个轮子,一个带有动画眼睛的显示屏,可以显示它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可以表演各种行为,还支持语音回答。
报道认为,AI宠物仍未完全摆脱玩具的地位。“目前,这种AI机器人主要作为家庭伴侣存在,例如娱乐孩子或帮助他们学习。”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人与机器人互动专家汉尼拔说。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未来机器人和生物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相似。奥地利ORF电视台把AI宠物产业称为“情感生意”。如果习惯了主人,AI宠物甚至可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此外,它还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成“内部思维导图”,通过声音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美国一些护理院和老年社区,AI宠物作为一种情感支持的工具被引入,解决了传统宠物可能由于护理限制而无法被接纳的问题。
尽管具有一定吸引力,AI宠物在美国仍是一个小众市场,面临着文化和技术方面的障碍。许多美国人仍然认为有生命力的宠物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双方通过多年的共同经历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而用AI驱动的机器替代活蹦乱跳的小动物对一些人来说也难以接受,这对大范围推广此类产品有一定难度。
从商业角度看,进入AI宠物开发领域的公司面临不小挑战。将这些产品定位为情感陪伴而不仅仅是玩具,需要谨慎的市场定位。此外,关于AI依赖性和可能导致与真实人类或动物关系的情感疏离等问题,也可能会影响一些美国消费者的看法。
奥媒:AI宠物产业是一桩“情感生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7 08:27:00
相关文章
- 《天涯小娘惹2》即将播出 2025-09-09
- “北溪”爆炸事件调查取得突破,德国相关部门向六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逮捕令 2025-08-28
- “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至少四枚定时炸弹!49岁乌克兰男子度假时被抓 2025-08-24
- 兴趣与痛点相结合,年轻“铲屎官”创业者抢滩“养宠盛世” 2025-08-24
- [视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5-08-23
- 马杜罗斥美试图以“恐怖主义军事突袭”颠覆委内瑞拉政权 2025-08-23
- 巴西官员:美加征关税破坏全球经济稳定 削弱美自身经济发展潜力 2025-08-16
- Perplexity有意收购Google Chrome 华尔街为何怀疑此事会成真? 2025-08-13
- 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2025-08-12
- 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答21:机器人发展仍需关注能源与材料问题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