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在媒体看来,此举向外界释放了整治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鲜明信号。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高端”“智能”的标配。只是,当汽车门把手从传统的机械结构演变成需要电力驱动的精密装置,设计师沉浸在“无把手化”的美学想象中,却似乎忘了车门把手最原始的功能——方便、可靠地打开车门。
那些令人揪心的新闻画面或许能说明问题:2024年4月一辆问界M7碰撞后起火,救援人员围着车门手足无措;今年3月的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中,电动门把手在断电后纹丝不动。这些场景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设计理念的偏差——当汽车厂商们争相标榜“科技感”时,是否过度沉迷于视觉创新,而忽视了安全冗余?就像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直言不讳的质疑:为了那点几乎可以忽略的风阻系数,值得用司乘人员的安全冒险吗?
这种设计偏好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发展初期的蛮荒特征。车企们像智能手机厂商追逐全面屏那样,在汽车外观上追求“去实体化”的极致美学。隐藏式门把手、触控式中控、电子后视镜……这些创新在提升科技感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与机械的互动逻辑。问题在于,当所有操作都依赖电子系统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应对系统失效的极端情况?就像现代建筑追求玻璃幕墙的视觉效果,却要面对火灾时破窗逃生的难题,汽车设计同样需要找到美学与安全的平衡点。
工信部此次出手规范门把手设计,看似针对具体部件,实则指向整个汽车行业的创新逻辑。标准草案中提到的“断电保护”“统一标志”“防夹设计”等技术细节,本质上是在重建安全底线。值得玩味的是,这项填补国际空白的中国标准,恰恰诞生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的背景下。这提醒我们,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领跑时,更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标准体系。就像建筑行业的地震抗震标准随着摩天大楼增高而进化,汽车安全规范也必须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
评论区里网友的留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点:天下苦隐藏式把手久矣。有网友更是直言不讳:“坐在车里面不知道怎么开门。简直是神经病设计,一个开门的把手到处隐藏,是生怕烧起来车内的人跑掉吗?”由此可见,隐藏式门把手远离实用安全已经到了离谱的地步,必须立行立改。从网友反映来看,乱象还不仅仅出现在门把手上,在方向盘等的设计上也是如此,一些车型的方向盘是圆角矩形,还有的甚至只有一半多,即便专业车手都很容易脱手抓空,何况危急情况下的普通人?
由此来看,修订车门把手的强制性国标不应止步于技术规范,更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行业形成“安全优先”的创新文化。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更可靠的门把手,更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转变——科技感不应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应该建立在人性化关怀的基础之上。就像好的建筑设计会在追求美观的同时预留逃生通道,汽车创新也需在科技与安全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 □ 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