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5-81井组实施靶向注水后,周边油井日增油达4吨!”望着动态曲线,胜利油田孤岛采油管理一区技术人员刘炳圻兴奋不已,“在特高含水后期还能有这样的效果,说明我们的水驱调控越来越精准了。”
作为孤岛油田的“长子”,开发最早的采油管理一区承载着特殊使命——水驱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98.8%、水驱年产量占总产量的98.5%。如今,采油管理一区已进入特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后期的“双高”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达96.5%,采出程度超过55%。
“在这样的开发条件下,注水工作就是生命线。”采油管理一区经理宋汝强说。该区将“精准注水、高效注水”作为破局关键,做精做细“水文章”,今年上半年,水驱自然递减率控制在3.4%,同比下降2.1%,全区生产原油8.82万吨,超计划1900吨。
透视油藏:
靶向施治让水“注得准”
“过去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灌,我们戴上‘放大镜’去看油藏、摸油藏。”管理区副经理艾倩这样形容注水理念的转变。在中5-316井组,技术人员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借助三维地质建模、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了一个高含水井区里的剩余油富集区。他们及时调整注水方案,井组日增油3.5吨。
精准注水始于精准认知。针对非主力层“喝不饱”、主力层“驱不好”的顽疾,技术团队创新实施“靶向布网”策略:利用废弃井场部署的大修井西1-17井投注后,激活了3.8万吨“沉睡”储量,日增油3吨;通过大修侧钻复活的中5-13井,使周围油井含水率直降8.2%。
为了摸清地下高耗水层分布,该区建立了“动静结合”的动态调整体系。“这就好比给庄稼浇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时适量、浇到根上。”艾倩展示着“推拉压扩促提交”七字调配法的成果:上半年实施的123井次动态调配,在减少日注水量230立方米的情况下,反而达到了平均日增油19吨的效果。
工艺升级:
长寿命工程让水“注得足”
注水管理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在采油管理一区,技术人员构建“管柱升级、地面提效、基础夯实”三位一体协同体系,实现注水开发效益的整体跃升。
在中0-斜520井作业现场,作业人员正在下入新型双管分注管柱。“这是我们的‘长寿井’工程,采用新型防腐材料和防砂技术,管柱寿命可以从2年延长到5年以上。”管理区副经理陈汉忠介绍,目前应用分防分注、双管分注、第四代桥式空心等长寿命注水管柱90口,测试成功率达91.1%,治理井层段合格率提升29.1%。
地面系统改造也在同步推进。他们研发应用智能水表磁钢检测技术,已更换磁钢32块、清洗水表221井次,还用上了洗井智能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压力曲线。维修项目一组组长丁争光算过账:“62口水表完成‘体检’后,计量误差从5.3%降至2.1%,洗井成功率提高12%。”
针对部分注水管网管损偏高的问题,该区开展“管网畅通工程”,通过“脉冲解堵+投球清洗”组合术,3条“低能量”支干线压力提升1.5兆帕。管理区采油工艺主管师张平说,“现在每天多注600立方米水,相当于12口油井的‘营养液’。”
协同作战:
一体化机制让水“注得好”
每周三下午,采油管理一区都会召开“四位一体”注水分析会。6月4日的会议上,地质、工艺、采油、作业四个业务的技术人员围绕中4-317井的注水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经过1个小时的论证,最终形成了最优解决方案。
“想要提质提效,就不能各自为战,只有高水平的协同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宋汝强说,管理区建立“3+N”运行机制,通过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不定期协调运行会,确保注水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今年以来,已协调解决各类注水问题39个,水井维护工作量同比增加10口,治理井层段合格率提高26.3%。
监测技术团队与管理区开发人员的“联动”也带来喜人成果:通过加强监测资料分析、注采分析调整,双方共同制定监测方案,共实施水井调配71井次、油井参数优化52井次,有效提液300吨/天。
“注水井和油井一样受宠。”注采108站站长王振鑫深有感触,管理区推行的“一井一策”精细管理法,使测试遇阻井同比减少11.8%,注水井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祃小莉 李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