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张居正:钱财名利一场空,世间再无张太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2:47:00    

来源:每日轻读书

1572年,大明打工人张居正,终于爬到了一个打工人所能爬到的最高位,成了大明首辅,一人之人,万人之上。

此后十年,他为那个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缝缝补补地续命。

回首张居正的一生,他从毫无背景的白衣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逆袭成为大明帝国首辅,权倾朝野。

那个被他寄予厚望的万历皇帝,曾向张居正许诺说,即便张居正死了,也会照顾好他的后世子孙。

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名利权财,不过一场空。

1582年,张居正病逝,再大的权力,也没能挽救他的性命。

他死后两年,那个曾对他言听计从的万历皇帝,听了其他人的话,亲自下旨查抄张居正家。

圣旨一下,张府就被封闭了,任何人不得出去。

十几天后,当前来查抄的人慢悠悠地打开张家的门,才发现,张家已经饿死了十几口人。

这一幕,惨不忍睹。

张居正的子孙后代,也都被关进监狱,严加审问。

最终,大儿子张敬修难以忍受暴力和屈辱,上吊自杀,临死前,写下一封血书,为父伸冤。

不知道,死后的张居正,若是得知这一切,会有何感想?

这世间,名利钱权一场空,需要别人赐予你的东西,别人也能轻易收回去。

张居正死后,有关他的评价各种各样,有好有坏,人们总是喜欢评定功过是非,寻找成功与失败的标签,却忘了,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品,被他的时代所限制。

在时代面前,太多的人都是一粒沙,即便我们拼命想改变这个时代强加给我们的一些东西,可到最后却发现,我们自己,也会跟这个时代越来越像。

01

明嘉靖四年五月初三,张居正出生在湖北荆州的一个寒门家庭。

祖父张镇,是辽王府护卫。

父亲张文明,虽然冠以文明之名,却是个考了七次都没能中举的落魄秀才。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张居正虽说饿不死,却也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背景。

没有背景的人,想要得到什么,都只能靠自己努力。

张居正也特别争气,两岁识字,5岁读书,到了十岁,他已通读六经,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12岁,他便一举惊人,考上了秀才。

不仅考上了,他还得到了知府李士翱的赏识。

此时他还叫张白圭。

李士翱觉得,张白圭这个名字不好,就给了他改名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一介平民,知府赏脸改名,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荣耀。

不管怎样,十二岁的张居正,在人生这条路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他很快就名传荆州,大家都知道,荆州有个神童张居正。

有一天,湖广巡抚顾璘读到一首诗: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此诗虽遣词稚嫩,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难得的情怀,顾璘对诗的主人充满好奇。

后得知,这是荆州秀才张居正所作。

顾璘就想见见张居正。

见到张居正的时候,顾璘难掩自己的惊讶,因为他眼前的张居正,实在太年轻了。

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亲自出题,考较张居正。

张居正对答如流。

顾璘难掩欣赏,直呼:

国士之才。

在那个时代,书读得好,即便寒门学子,也有跃龙门的机会。

02

遇见顾璘,张居正遇见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1537年,张居正前往武昌参加乡试,此时,所有人都相信,张居正必定金榜题名,因为他不仅有才,还和湖广巡抚顾璘是忘年交。

张居正自己,也胸有成竹,他相信自己的才华。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张居正落榜了。

他在榜单上找了一圈,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可他依旧不动声色。

离开武昌的时候,张居正去拜别自己的忘年交顾璘,这才明白了落榜的原因,原来是顾璘“从中作梗”。

顾璘告诉张居正,他不能太顺利,前期走得太顺利,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经不起打击。

总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一苦。

按照顾璘的意思,他还太年轻,需要好好锻炼自己的心智。

张居正回到家里,继续苦读。

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参加考试,这次他榜上有名,他再次拜见顾璘,顾璘告诉他,不要只满足于做年少成名的秀才,要做一个真正于国于社稷有用的栋梁之才。

顾璘又告诉他,要想真正成为有用之人,就不能只盯着八股文学习,必须博采众长,集百家之学于一身。

张居正听进去了。

回到家里,他将八股文学习丢在一边,一门心思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

每一颗种子在发芽之前,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默,是个时期,就叫沉淀。

三年时间,张居正读了很多书,读书越多,他心中的一些东西,越发明确。

1544年,张居正前往京都参加考试,由于多年疏于八股文,张居正榜上无名。

可他并不在意。

回到家后,父亲很失望,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不要像我一样,考了七次也考不上。

张居正也知道,要想真正为国效力,八股文还是要学习的,他开始钻研八股文。

1547年,张居正再入京都参加会试。

这一次,金榜题名。

一棵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扎根很重要。

人的根,是才华,是能力,是心量。

03

二十出头,高中进士。

张居正可谓前途无量。

随后,他又选择继续深造,成了一名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

他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地方小县令,而是成为国之栋梁。

离开老家的时候,父亲张文明语重心长地说:

初入官场,要学会忍,百忍成金。

此时的大明朝廷,一片乌烟瘴气,首辅夏言已经走向了命运为他铺好的末路,而严嵩正一点点攀上权力的顶峰。

终于,严嵩抓住了机会,一脚将夏言踢进地狱。

成为庶吉士后,张居正算是一个另类,别的庶吉士都在虚度光阴,能混则混,可张居正却抓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看书。

1548年,张居正在翰林院刻苦读书,严嵩踩着夏言,做了大明首辅。

而张居正,也从庶吉士升为编修。

朝廷的黑暗,政治的残酷,直观地在张居正的眼前铺展开。

张居正也渐渐意识到,要想混得好,人际关系很重要,他必须要个依附,找个靠山,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必须有这个态度。

这就是大明的官场,特立独行,恃才傲物,即便是做了首辅,也会像夏言一样被搞死。

所以,严嵩生日的时候,张居正为严嵩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贺词,这就是态度。

在翰林院,张居正的老师是徐阶。

徐阶极其看好张居正,将张居正看做自己的党羽,对他大力培养和指点。

1549年,在多年不断的输入和学习中,张居正的政治才华终于透体而出,他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论时政疏》。

他详细论述了朝廷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

藩王,财政,边防,吏治,沟通。

他觉得,大明王朝,藩王众多,浪费了太多资源,而真正为国做事的人,却几乎没有。

朝廷上下官员,贪污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这道奏疏,当然石沉大海,可张居正并不气馁。

但此后,他再未给嘉靖上过一道奏疏。

遇到不能理解自己的人,一味的献殷勤,并不会改变对方,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识趣。

04

1554年,30岁的张居正请了一个长假,回家养病。

老师徐阶对他说:

朝堂混乱,你人微言轻,留在这里于事无补,离开这是非之地更好,他日朝廷清明,你再回来施展抱负。

病是莫须有的,张居正回到家里,就潜心学习。

他拼命读书,偶尔也写写诗,诗里都是抱负。

读书之外,他还对人民的生活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民间欺压到处都是,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为了亲自感受农民生活的艰辛,张居正亲自下地干活,住在田边简陋的房子里,风雨无阻。

他的父亲唉声叹气地说: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进士,却天天在家读书种地。

然而,张居正并不是意志消沉,他只是在沉淀自己,等待时机。

人虽然在野,可张居正却心系朝堂,他时刻关注朝堂信息。

他也真正看清了一件事,要想真正为国做点事情,就必须进入内阁,必须站在权力的中心。

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张居正决定,回京城,搞事业。

老师徐阶得权后,张居正的身份也有了改变,他被提拔到国子监担任司业,在这里,他结识了国子监祭酒高拱,与之成了好朋友。

1562年,徐阶成为帝国首辅,张居正成了徐阶最得力的幕僚。

而徐阶,也在一点点塑造张居正的影响力,不断为张居正走进权力中心做铺垫。

每一步,张居正都走得不急不徐,走得很稳。

随后,在徐阶的推荐下,他成了皇子朱载垕的老师,朱载垕虽没有被正式立为太子,却是默认太子人选。

因此,张居正很激动,因为一旦朱载垕继位,他就是帝师。

1566年冬,嘉靖去世,朱载垕继位。

随后,张居正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顺利进入内阁,踩进了权力中心。

权力与义务像匹配,可是太多的人,都只享受了权力带来的好处,却忘了付出相应的义务。

05

朝堂之上,尔虞我诈,权力更迭,都是常事。

很多人拼了一辈子才得到的位置,却轻而易举地失去。

徐阶也终于倒在了他政敌的脚下,张居正最大的靠山,没了。

没了靠山的张居正,做事更加小心,他全力搞人际,做事又有手腕。

一有时间,他就去兵部、吏部找那里的同事长谈,还很有格局地和皇帝身边的太监搞好关系,并没有因为对方是太监而有所轻视。

这种格局,也让张居正在即使没有徐阶庇护的情况下,依然稳坐内阁,并混到了次辅的位置。

1572年,皇帝朱载垕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任帝位。

随后,高拱也被赶出内阁。

在这一切的阴谋诡计中,张居正坐山观虎斗,什么都没做。

但高拱走后,张居正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他从容地走进内阁,成了大明首辅。

这一刻,他等了六年了。

真正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张居正并没有急着做什么,而是谋定而后动。

他静静地思考了一个月。

终于,他行动了,攘外必先安内,他提拔了一批听他话的亲信,又收买了一些人心。

他大刀阔斧地铲除一些蛀虫,有人用圣人之言规劝他: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张居正说:

这是废话,说这话的人,绝不能干大事。

张居正的手腕和铁血,让人惊讶,可他毕竟抱着一个好的目的,那就是为国,他要富国强兵。

他说:

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路铺平了,张居正的改革,就真正开始了,这偌大的帝国,已经破破烂烂,缝补匠张居正,开始穿针引线,缝缝补补,试图挽救这个庞然大物。

在为人处世上,张居正或许不是一个好人,他没有见不平而鸣的道德标杆,在那个处处都是不平的时代,张居正只想为他的时代做些事情,去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

06

在儒家体系的入世思想里,读书人的最高最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小,就在这种体系中长大的张居正,当然也想平天下。

自从进入官场,张居正就发现了朝廷腐败,虽然为官者众多,可是真正干事的人却很少,大多数人都是拿钱不干事,有些人不仅不干事,而且还贪污腐败,阻止别人干事。

所以,张居正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官场。

怎么整顿?

为了整顿官场,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绩效考核。

这个办法就是,所有事情分门别类,完成一件,销毁一件。

张居正的考成法,将权力全部集中到内阁,所有事情,最终都由内阁考核敲定。

那些没法完成任务的,都要被问责。

结果,绩效考核一出来,所有官员都不敢消极怠工了,因为完不成绩效,有被裁员的风险。

考成法一出,不仅权力集中到了内阁,就连政绩,也是不断提升。

而张居正,成了大明王朝最有权力的首辅。

对于帝国横行的匪患,张居正表现出来的是铁血无情,他对地方将领说:

申严将令,见贼就杀,不必问其向背,你手下如果有不遵从命令者,杀无赦,你能做到铁血无情,我坚信贼胆可破,必能一劳永逸。

总之,对待匪徒,就是一个字,杀。

至于是因为什么去当匪,已经不重要了。

乱世当用重典,在这种铁血手腕下,没几年,匪患就被平定。

为了达到某种好的目的,张居正不惮使用一些手段。

朱东润评价张居正说:

明朝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现代认为不应存在的事实,在当时只是一种习惯。最痛苦的是在未经指摘的时候,尽管认为习惯,但是一经指摘后,立刻又成为贪污。

因此从事政治生活的人,随时随地,都受着物质的诱惑,也就随时随地,会蒙到仇敌的指摘。

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的人物。

07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腐败的大明王朝,散发了一点生机。

张居正改革十年,大明王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朝廷办事效率高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经济发展了,国库充盈了,国库存银可供四年开销;

国家粮仓存粮可供10年开销;

边防大大提升,对外关系奇迹般的变好了。

站在权力的顶峰,张居正也想和权力和解,放弃一身权力。

张居正第一次想辞职归隐的时候,是他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门生弹劾的时候。

别人不理解他,他无所谓,可是就连自己的门生,也不理解自己,还弹劾他。

连续三天,张居正连着向皇帝写了三封辞呈。

但他并不是真正想离开,他还是舍不下手上的权柄,他的辞呈,不过是想看看皇帝的态度。

于是,皇帝写了一道挽留的圣旨,张居正就半推半就地从了,然后又充满热情地投入工作中。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传统,张居正要回家居丧。

可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国家需要张居正,朝廷离不开张居正,他不能去奔丧。

因为,一切都是张居正在主持,国家虽然是万历皇帝在主宰,可张居正就是万历的大脑。

不居丧三年便不居丧三年吧,可还是应该回去看看。

但就算是回去,也拖到了第二年才真正成行,此时的张居正,可谓衣锦还乡。

就算他回到家乡,朝中发生的大事,依旧快马加鞭地送到张居正手上,等着他处理。

按照世俗的观点,张居正位极人臣,可谓大成功。

08

这世间许多事情,终究敌不过人性。

在张居正一心一意为国做事的时候,万历皇帝也日渐成长。

对这位皇帝,张居正满满都是关怀和尊敬,他却忘了,万历皇帝,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有人的欲望和阴暗。

确实,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国库充盈,可他依然提倡节约。

张居正在想方设法为国家省钱,可万历皇帝的金钱欲望,却在不断上升。

1579年,万历对户部尚书哭穷,说后宫妃子增加,钱不够用了。

于是,他扔下一道手谕,要了二十万两。

张居正得知后,才突然发现,万历已经不是那个单纯的孩子了。

三年前,他给万历讲节俭之道,万历听得入迷。

两年前,他和万历探讨节俭之道,万历问了一句:

国库充盈,没必要那么节俭了吧。

如今,张居正明白了,万历根本没听他的话,可奢靡之风不可开,张居正一脸严肃地走进皇宫,义正词严、苦口婆心地劝万历,不可如此。

然而,伴君如伴虎,张居正的话,让万历感到难堪。

随后,他直接告诉万历:

皇上,财赋有限,费用无穷,一旦库藏空虚,发生灾荒、战争,就难以应付了,希望皇上以后力加节俭,若再和政府要钱,臣等可就不敢奉诏了。

这话简直是打万历的脸。

张居正讲的是道理,可是他毕竟讲不了人性。

而正是他无法看透的人性,为他日后的祸事埋下了祸根。

09

1580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已经做了9年。

按照惯例,考满加恩。

张居正却不愿意,他觉得自己还没做到极致。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推辞后,皇帝就没提过这事,这给张居正敲了一记警钟。

有一天晚上,张居正和申时行聊天,申时行感慨说:

人死如灯灭,灰烬而已。

张居正深以为然,他对申时行说:

真想告老还乡,享受天伦之乐。

几天后,张居正提交辞呈,他要放下权力,回家养老,他说,当首辅九年,直面闲言恶语,殚精竭虑,只为报君恩。

他也很清楚: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尔乞身者,以时未可尔。”

他一直想把皇帝给他的权位还给皇帝,急流勇退。

这一次,他似乎真是放下了,连班都不上了。

万历下旨挽留,张居正再次写辞呈,这次,万历直接说,要是不留下,便是不忠。

张居正没法,只能说,养几天病,就去上班。

万历还说,要辅佐他到三十岁,张居正才能辞职。

于是,张居正迎着紫禁城的日出,再次上朝。

1582年,张居正终于病死了,也终于累死了。

直到死,他才结束了自己的牛马生活。

58岁的张居正,死了,到死,他都觉得,他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国家一定不会亏待他。

他活着的时候,一心为国。

据统计,当首辅期间,张居正获得赏赐208次,平均每年不下二十次。

就连他的儿子,也因为他的荣光,一个被赐为状元,一个被赐为榜眼。

万历皇帝还亲口对他说:

“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

可是,张居正死后不到两年,万历先是剥夺了张居正“文忠公”的谥号,随后又借机下令查抄张居正家。

查抄圣旨下达的时候,张家就被围困,成了围城,所有人不得外出,等到刑部查抄的人员赶到张家,张家已经饿死了十几口人。

而整个张家,不过查抄了黄金万两,白银十万两。

年轻的万历皇帝不可置信:

怎么可能就这么点!

张居正的儿子,也因屈辱和严刑拷打而自杀身亡。

张居正一死,大明帝国也失去了他最后的依仗,渐渐堕入深渊,黄仁宇说: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再也无人能将这个庞然大物拖出深渊。

张居正当国十年积攒的家底,被万历和他的继任者们糟蹋完了,帝国也就完了。

1640年,张居正一家获得全面平反。

四年后,大明灭亡。

世间再无张居正,无人可以拉这个破破烂烂的王朝一把。

10

从平民子弟,到权倾朝野。

张居正用了四十多年。

最终,权力,钱财,名声,在他死去的那一刻,一瞬间散尽。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那些拼命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失去也不过只是一刹那的时间罢了。

回首历史,那些千秋宰相,那些万古将领,那些奸臣大盗,最终都不过一抹尘土,功过是非全都烟消云散。

人生只有一次,死后便不可从来,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那些忙于积累财富的人,也不是那些忙着争权的人,更不是那些为了名声活得苦哈哈的人。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潇洒坦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的人,因为他们活着的每一天,生命都不曾虚度,每一天,在临死前,都是可以拿来吹嘘的,因为他所作的,都是自己想做的。

文|不有趣灵魂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