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1946年12月,集友银行额外捐助集美学校复原建设费国币1500万元。
台海网9月3日讯(导报记者 许若飞)1944年春,福建大田县的山风裹挟着潮湿的雾气,穿过集美学校临时校舍的木质窗棂。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声音响起:“同学们,集友银行的侨汇到了!这个月大家不仅能领到课本,还能添一双布鞋!”教室里瞬间响起掌声。
这段尘封在抗战岁月里的场景,是集友银行守护教育、支援抗战的生动缩影。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家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倡议创办的银行,在烽火中架起“侨资桥梁”、守护“教育火种”的故事,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烽火建校 侨资困境开出“希望之花”
福建大田县玉田村,“第二集美学村”的保护与利用项目征迁工作正有序推进,这里是抗战期间“福建私立集美联合职业学校”的旧址。
1937年,金门、厦门被日军染指,陈嘉庚先生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所职校的614名师生肩挑背扛,辗转迁入大田。
“搬迁期间学校所遇到最严重的困难,就是经济问题。尤其是自太平洋战事发生、新加坡沦陷后,学校的经济来源断绝实在是一个致命打击。”当时主持集美学校校政的校董陈村牧的回忆,记录在《战时集美学校的回顾》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南亚,数万华侨流离失所,原本支援国内抗战的侨资渠道几乎断绝。企业停产、侨汇中断,学校经费断源,1000多名师生挤在破旧的祠堂和民房里,课本要靠老师手抄,许多侨生连吃饭都成问题。
陈厥祥(陈嘉庚次子)的记忆里:“父亲说过,要‘谋集美学校永久经济基础’,不如办一家银行‘以行养校’,既能给学校找条生路,又让侨胞的钱有处安放,不但帮助国家发展实业,南洋闽侨也能投资祖国。”
1943年10月1日,集友银行在永安正式挂牌,银行资本总额400万元法币,陈嘉庚任第一任董事长,其次子陈厥祥任第一任总经理,股东里既有海外侨商,也有集美校友,银行管理人员和骨干也多为厦大和集美两校校友。
教育守护 账本上感人的“20%约定”
泛黄的旧资料记录了集友银行的章程,一个关于数据的约定感动人心——每年净利先提20%作为集美学校经费,再提10%用于奖学金和社会公益。
“本银行每年所得净利先提10%为法定公积金、20%为集美学校经费,次付应缴之税款再提股利年息一分二厘,其余按左列成数分配:股东红利60%;董事监察人酬劳金5%;总经理协理及各职员酬劳金25%;奖学金及社会事业补助金10%。”集友银行成立之初即确立“以行养校”、以经营辅助教育及社会事业的宗旨。
随着侨汇恢复和经费稳定,集美学校学生总数从1939年建校之初的1000多人,激增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的3200人,培养出了邱方坤、吴再钵等一批后来活跃在金融和实业领域的人才。抗战胜利,集友银行总行由永安迁往厦门,学校陆续返厦。
初心不改 “华侨金融”矢志报国
成立后,集友银行的创办者们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在东兴、柳州、泉州、漳州、福州等地开设多个分支机构。
集友银行非常重视沟通侨汇,服务侨眷,鼓励侨资进入国内,支持国家复兴——除了自身的“华侨金融”基因外,更因为侨资侨汇对中国抗战乃至战后复兴至关重要。
1947年,当国统区的经济走向崩溃,集友银行的主事者在陈嘉庚的支持下,果断决定到当时经济已逐渐复苏的香港创业。依托厦门和香港的两大分支,集友银行逐渐形成今天联通闽港、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以“华侨金融”立行,筚路蓝缕,发展成为服务海内外侨胞的跨境金融平台,集友银行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如今,在厦门集美学校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集友银行侨汇单据,上面的字迹虽已模糊,但“教育”二字依然清晰;在集友银行历史文化馆,陈嘉庚铜像见证着集友银行在新时代继续践行“以行养校”宗旨——这是对初心的传承,也是对历史的致敬。
成立80余年来,集友银行已透过集美学校委员会派发股息和红利超港币29亿元,那些在烽火中被守护的教育火种,早已成长为支持国家建筑发展的参天大树。正如集美学校老校友叶贻彬所说:“集友银行的故事,是华侨爱国心、教育情的见证——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它用金融的力量,为教育撑起了一片天。”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