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梅州:金融活水润苏区,红色沃土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9:05:0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中共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金融支持广东重点老区苏区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6个方面18条措施,围绕支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强化优质金融服务供给,发挥好资金对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导入的撬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旨在协同推动重点老区苏区全面振兴、为重点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支撑。

梅州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的地市,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和五华县8个县(市、区)都是《行动方案》的支持区域。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深入贯彻落实《行动方案》部署,将金融“五篇大文章”与老区苏区全面振兴需求深度融合,以政策精度锚定发力方向、以产业温度激活发展动能、以文化厚度延续红色根脉、以生态广度守护绿水青山、以服务密度筑牢民生基石,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以金融“五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校准政策精度:以金融资源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作用,着力加大对“三农”、民营和小微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5月末,辖区金融机构共使用6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2亿元,同比增加5.67亿元。2025年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对38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发放贷款17.63亿元。

“我们正铆足干劲打造‘太湖村航天农业基地’,前期资金投入大,资金周转非常紧张。”广东某丝苗米企业负责人回忆起不久前的困境,仍感慨万千。这家集农作物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乡村振兴示范企业,在企业发展关键期遇到了资金难题。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主动牵线搭桥,指导梅州客商银行联合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整合授信审批、股权估值、行权退出等全流程服务,落地首笔“再贷款+认股权+贷款”业务,从企业申请到资金到账仅3个工作日,及时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金融机构这么给力,企业发展的底气更足了!”企业负责人笑着说,有了资金保障,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未来也能更好地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温度:以金融活水滋养农耕兴旺之苗

梅州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梅州市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5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003.28亿元,比年初增加35.1亿元,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为更好地服务农业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如《梅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搭建了银行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机制,《梅州金融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从信贷支持等多方面制定措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项行动,编印《市金融政策一册通》和信贷产品汇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柚商贷”“茶叶贷”“真猪贷”等具有梅州特色的专属农业信贷产品,为不同农业产业、不同规模农业主体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丰顺一家茶企业计划建设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却面临着购置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和建设清洁生产车间的资金压力。农业银行梅州分行得知相关情况后,通过特色信贷产品“农业龙头贷”信用免担保优势,为其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0万元。如今其支持的集鲜叶分级、清洁化加工和智能化烘焙于一体的茶叶标准化生产线正忙碌着赶春茶的制作,企业现已生产名优绿茶和红茶共10个系列,20多个品种。

深挖文化厚度:以金融助力点亮红色文旅之光

梅州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剑英纪念园,还有被誉为“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之一”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平远县仁居镇红军纪念园、丰顺八乡山红军标语遗址等,共同构成了梅州全域覆盖的红色文旅资源矩阵,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为了让这些红色故事“活”起来,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带着金融机构上门“搭戏台”。平远县仁居镇有家文旅企业,看着红四军在仁居村留下的20多处革命遗址,该企业负责人有个大胆的想法,“要是能把这些分散的革命旧址打造成重走红军路、聆听红色事、瞻仰旧址群、品尝行军餐的红色体验活动该多有意义呀!”该公司还经营了红色文旅民宿品牌“严屋”,目前拥有14间复式结构套间,由于企业经营周转需补充流动资金,金融机构实地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审批,成功发放资金200万元。

拓宽生态广度:以金融创新守护绿色发展之基

梅州,这座被青山环抱、绿水滋养的城市,向来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画卷闻名。这里是“中国长寿之乡”,而这份“长寿密码”正是源于对绿水青山的世代守护,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也将绿色理念融入金融血脉,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林业碳汇、“光伏贷”和“零碳网点”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建材、钢铁、农业、化工、航运、纺织等多个行业的绿色转型需求,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并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推广应用,推动首笔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落地,以金融力量助力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

建设银行梅州市分行联合工商银行梅州分行、农业银行梅州分行、中国银行梅州分行和交通银行梅州分行支持的抽水蓄能绿色能源转型项目,为梅州绿色发展装上了“强引擎”,目前该案例也入选2025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拟推广案例名单。这个总投资47亿元的项目,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峡谷间,建设银行梅州市分行以内部银团的方式为其授信10亿元。项目在低谷时抽水蓄能,在高峰时发电,具有双倍解决系统峰谷差的功能,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6万吨,为梅州的天空增添更多“生态蓝”。

织牢服务密度:以金融网络畅通民生幸福之路

“以前取点养老金要跑十公里路去镇上排队办理,现在村里的‘金融服务站’就能办,像家门口的银行一样,还能交电费呢!”梅县区松口镇村民张伯的便利,来自一张密织的金融服务网。在梅州,像这样把金融服务送到家门口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深刻认识到金融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城市高楼里,更要走进田间地头,融入寻常巷陌。推动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用整村授信、乡村金融服务站等便民举措,把金融“毛细血管”铺到每一个行政村。如今,梅州已建成1884个助农取款点,对2033个信用村开展信用认定及“整村授信”工作,授信金额439亿元,惠及涉农主体9万余个。

乡村金融特派员,像一颗颗种子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服务半径。蕉岭农商银行通过“内派+外聘”管理模式对辖区内112个村(居)派驻151名“乡村金融特派员”,促进党建与金融融合,为村民勤劳创新致富送金融政策、送金融服务、送金融关爱。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体现在老年人的关怀中,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指导银行机构设立老年人专属绿色服务通道,在营业网点全面配备爱心服务设施、智能助老自助设备,推进手机银行界面及功能的适老化改造。目前全市559家银行网点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11家银行开通老年人专属服务热线,612台ATM机支持零钞支取,让老年人享受“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分行将继续贯彻落实《行动方案》要求,把政策精度调得更准、产业温度升得更高、文化厚度挖得更深、生态广度拓得更宽、服务密度织得更细,让金融活水浇灌出更多乡村振兴之花。

南方+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刘璐珠

【作者】 黄培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