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妇女节特辑|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张薇医生:做生命的追光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8 18:43:00    

在病房里与死神周旋执刃相搏,在门诊倾听患者的生命脉动,在天南海北播撒医疗火种……她是成千上万中国女医者的缩影,她以纤瘦之躯扛起千钧重担,用三十载光阴践行“大医精诚”。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让我们聚焦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张薇,聆听她用仁心仁术照亮生命“至暗时刻”的故事。

同事口中的“永动机”

一名女医者的时间刻度

清晨6点,北京的街巷尚未完全苏醒,张薇已经轻手轻脚关上门,奔向与小区一街之隔的健身房。跑步机的嗡鸣声中,汗水顺着她棱角分明的脸庞滑落,二十年如一日。“若有一天我倒下,患者怎么办?”对她来说,健身是续命,亦是修行——这是她与时间博弈的仪式感,也是对抗高强度工作的铠甲。其实,这也是她调适自己生活节奏的唯一方式。

早上7:30,白大褂取代运动服,干练的短发让张薇显得精神而专业。一头扎进工作,想要抽身往往已是半夜了。翻看张薇的工作计划表,每天都被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一、三、四全天门诊;周四是最忙的,上午在协和医院本部出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总会超过12点,她又要坐20多分钟的车辗转到西单国际医疗部,全天的看诊量可达70人。不同于其他科室,内科病历厚,患者病情复杂,来到协和求医的一般都是难治型、病情反复的患者,需要医生付出十二分努力。

出诊只是她工作的一小部分。此外,每周二下午是固定的血液科全科大查房,她要根据患者病情做出决断,还要将年轻医生培养起来。到医联体查房,外出讲课,各种线上、线下会议随时启动,周末还要安排讲课、开会、出差……张薇坦言,在协和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三步走,一样都耽误不得,件件都烙印着责任。同事戏称她为“永动机”,她却自嘲:“协和医生的日常,本就是与时间赛跑。”

会诊量第八名

诊疗服务惠及多地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的实力不容小觑,1932年,该院便建立了首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1934年成立专业组,1980年正式组建血液内科,近百年的积淀让这里的综合医疗水平处于国内一流。

这里是疑难血液病的“终极战场”,而张薇的战场,早已跨越院墙。这些年来,依托协和医院的平台、淋巴瘤之家等各种线上线下方式,张薇用频繁的会诊造福着全国各地的血液病患者。

协和的技术不该成为孤岛。在张薇看来,会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不用麻烦患者来回跑路,通过远程指导就能让患者在当地就得到妥善治疗。另一方面,虽然协和的病人基数不大,但最后的治疗效果是有保障的,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让全国各地的医生、医院持续提高技术,推动实现疾病标准化治疗,有助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因而,在与外院会诊时,除了一些重点的疑难患者,我很少将患者转到协和来,否则当地的医生永远积攒不了经验。”

为了向基层医院送理念、送技术,张薇的脚步遍及国内多个省份。去年以来,张薇几乎跑遍了整个山东,潍坊、东营、济南、青岛、曲阜、烟台、临沂、菏泽……此外,她每个月还要去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唐山出门诊……虽然辛劳,但她推动“医疗公平”的步伐不会停止。

连她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去年,她的会诊参与次数在整个协和医院所有医生中排名第八。在基层医生眼中:“张主任的会诊单,是我们最可靠的‘定心丸’。”

患者如亲

从至暗时刻走到黎明

身为医者,总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法不对患者倾注感情,这种超越生命个体的情感联结,感动着患者,也感动着他人。

张薇与患者吉祥(化名)的故事还要追溯到2018年底。彼时,28岁的吉祥正在北京上研究生。谁也没想到,这个憨厚内向的小伙子会因一场疾病扭转了人生走向。起初,他只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到2019年底,吉祥被确诊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治疗初期一切顺利,他在外院完成第一次化疗后转入协和医院,第二疗程结束时,检测显示病情已完全缓解。

然而,吉祥的病情却在2019年12月23日急转直下,他突发排尿困难、双下肢剧痛,三天后陷入深度昏迷。12月26日,是个凛冽的寒冬,当张薇接完会诊需求电话冲进抢救室时,吉祥的身体已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整个人深度昏迷,马上需要插管上机。死神正紧紧地扼住他的咽喉。

因为是主管医生,向家属交代病情的任务落在了张薇头上。吉祥来自甘肃农村,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自理,只靠吉祥父亲一人照顾,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送吉祥来北京看病,一辈子没出过村。懂事的弟弟14岁就出去打工了,全家供着吉祥一个人读书上学,他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可面对淳朴的吉祥父亲,张薇心中别提有多么沉重了:“‘孩子可能会死’这句话,我实在说不出口。”

“这位伟大的父亲从未落泪,只是反复对我说,张老师,我们都听您的。”这份信任和托付,让她鼓起勇气,要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生命。那个不安的夜晚,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们连夜会诊,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

经过一番细致研判和排查,最终锁定了吉祥的病因:由微小病毒B19引发的脑炎。这是一种罕见并发症,病毒悄无声息地攻击吉祥的中枢神经,甚至侵犯了骨髓,发生了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急性戊肝……“一重又一重的打击,让吉祥命悬一线,我觉得自己是个很乐观的人了,但那次,我以为那是吉祥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没别的更好的办法,在后续治疗中,张薇和团队咬着牙坚持为他化疗,“要是没有化疗,病人没有任何未来”。

一段时间的坚持,转机出现在春节。某天,住院医生给张薇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吉祥能说完整句子了,甚至颤巍巍走了几步。张薇瞬间红了眼眶:“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后来,吉祥的弟弟从外地赶来为他捐献骨髓,在航天医院开展的移植手术很成功。

如今,吉祥不仅研究生毕业,还通过人才引进正式参加工作。经历这场“暴风雪”,张薇和吉祥胜似亲人,每个母亲节她都会收到吉祥寄来的礼物。吉祥的生活也回归正常,已经交了女朋友。

张薇在微信里对吉祥说:“我希望她能像我一样爱你,如果有机会见她,我会告诉她,她多么有眼光选择了你。生命的苦都过去了,后面都是甜。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狠狠地爱你伟大的爸爸、妈妈、弟弟,还有你的爱人。”

患者群里的互动

近千个家庭的生死守望

许许多多像吉祥一样的患者曾坠入生命的暗河,而张薇把自己比作追光者,要为他们照进一束光亮。

在张薇看来,患者管理非常关键。协和医院接诊的患者近八成来自外地,血液病治疗周期长,治疗时患者会来医院,但更多时候是在当地,如何做好患者管理?在张薇的微信里,三个患者群始终被置顶,覆盖了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平时出诊过程中,只要有需要,她都会把他们拉进群,分门别类进行服务和管理,恶性程度比较高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有两个群,惰性淋巴瘤患者有一个群。

三个群的活跃度很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发问,张薇也会见缝插针地回复。在患者眼里,她是“24小时在线的守护神”。得了闲暇,张薇还会录制一些科普视频并分享在群里,不断充实患者知识库,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水平。张薇要求,所有的患者都必须学会看血常规,甚至很多患者已经“久病成医”了,她希望通过各种方式,避免患者“走在黎明之前”。

患者群不仅治病,更“治心”。曾有位晚期患者离世,家属在群里发了病人去世的消息。有人提议“莫提伤心事”,但在张薇看来,这或许是家属在群里发的最后一条消息了,对生者是一种告慰,对逝者是一种告别,“没有什么不能说的”。逢年过节,张薇会发动患者一同分享生活日常,从年夜饭到沿途风景,她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力量。

后记:

追光者的信仰

接受完采访,已经是傍晚18时10分,与记者告别后,她又旋即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晚上19点还有一场线上会,顾不上手边的盒饭,她要继续为会议作准备。

张薇身上有不少标签,是协和医院女医生、教授,也是妈妈、妻子、女儿……她如同一个女超人,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但正如她自己所言,为了患者和医学事业,总会有所取舍,无法兼顾方方面面。“感恩我爱人和孩子的理解,更感恩我父母的栽培与支持。” 她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愧疚与无奈。

以理性掌控生命方程,以感性温暖人间。3000字的篇幅,远无法承载张薇的丰厚。何为追光者?不过是以凡人之躯,偏要与死神争夺每一寸天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