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烟火,最抚人心。天桥区,百年老味道在此生生不息。
巷口飘香,蕴藏匠心独运的技艺,诉说代代坚守的故事。这些唇齿间的非遗瑰宝,是时光淬炼的鲜活记忆,更是城市温情的味觉密码。

民间素有“人参补身,不如米酒养人”之说。米酒,古代称作“醴”,也称醪糟、酒糟、米酒等,由蒸熟的糯米拌上酒曲发酵而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糯米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忧制怒、宣言畅意、御风寒。”
在我国,利用糯米、籼米为原料发酵制成的米酒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而济南则是较早进行酿酒的地区之一,1991年在龙山出土的黑陶酒器,便是这一悠久传承的无声证言。

对于泉城米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洋而言,酿酒技艺早已融入血脉。“酿酒记忆的根,扎在我祖父那一辈。”林洋告诉记者,20世纪30年代末,其祖父林汉章开设“三六九面食店”时,便在黑虎泉取水,选用黄河糯米或大米,采用江浙酒曲,在店后加工厂房发酵制作,并在店内销售。而父亲林大海儿时放学就在店内帮忙,学会了很多甜食的制作技巧,尤其是米酒更是喜欢。怀着对祖父的情感,他工作之余遍寻各地酒曲,制作的甜米酒很受欢迎。

跨越三代,六十余载光阴,结合祖父、父亲的实践经验,酿酒的“火种”,如今在林洋手中稳稳传递,并绽放新枝——在齐烟九点的标山下,林洋倾力打造的泉城米酿文化体验馆全新亮相,旨在将承载千年记忆的醇厚滋味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
米酒香醇的奥秘何在?林洋的答案在于“道法自然”。米是根本——需粒粒饱满、光洁如玉的黄河稻米;水是灵魂——取清泉活水,富含矿物,入口清甜;法则是传承——遵循古法,纯靠天然发酵,不施外物,让上佳的糯米、甘泉与酒曲在时光中自然交融、转化,最终孕育出令人沉醉的芬芳。

“淘洗、浸米、蒸饭、摊晾、拌曲、落缸、发酵、沥酒,一共八个步骤,每一步都有讲究,比如发酵过程对温度的要求极高,需要根据天气情况精准把控;比如取酒的时机也格外重要,早一分晚一分均影响口感与营养。”林洋告诉记者,米酒中富含二十多种人体可吸收的氨基酸,其中每升米酒赖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高出数倍,营养价值极高。

机器无法复刻的微妙口感,是传统酿艺的灵魂所在。品一口米酿,不着急咽下,任由那充满浓郁米香的琼浆在口中缓缓融化。闭目细品,舌尖率先拥抱一股清甜;继而,两侧舌尖泛起水果般的微酸;最后,一丝若有似无的苦意,才在舌根悄然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林洋在传承古法基础上,针对现代人养生需求,推出低醇与无醇(0%酒精)两大系列。低醇米酿承袭了传统米酒的微醺神韵,酒精度3到15度,温和适口,如《水浒传》中武松豪饮十八碗、《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不失酒的风骨,却更显温润平和。

无醇米酿即《西游记》中唐僧所饮的“素酒”——虽名之为酒,实则取稻米糖化之前的清酿,完美保留了米酿的馥郁米香与清甜口感,却无丝毫酒精负担,老少皆宜。林洋还将无醇纯米酿与柚子、柠檬等鲜果激情“碰撞”,调制出缤纷果酿系列,口感清冽甘甜,一杯入喉,回味无穷。

一杯泉城米酿,盛着龙山文化的悠远,融着从古至今的养生智慧,跳动着三代匠人守护的初心。林洋的创新,让“素酒”的清雅与“煮酒”的风骨交融共生,赋予千年技艺崭新的表达。泉城米酿,更像是一张关于传承的文化名片,以其独特的温度与滋味,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陈雪碧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