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5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代表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社记者韩佳诺、周圆
“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在芯片行业工作近30年,又跨界进入新型储能行业,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葛群对于“创新”有着深刻体会。
1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葛群和其他4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交流,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
芯片体积要越做越“小”,储能时间要越做越“长”,两个行业看似差别巨大,但在葛群看来,它们对于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次技术攻关中,葛群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尝试不同电解液配方,实时监控不同电解液配方带来的细微变化,不断对技术细节做数据分析。“我们将芯片行业对于成本效率、良率的极致追求的方法学以及经验积累,跨界融入到储能行业,让储能技术快速突破。”葛群说,对于极致的追求,这正是专精特新发展的产业逻辑。
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它们以专注、专业、专长见长,在特定领域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
“我们的‘绝活’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研发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药品。”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说。
新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一个新药在上市获批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夏梦莹参与和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目前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
每当患者因为检验单上的疾病指征改善而欢欣雀跃,或通过五年以上的用药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时,夏梦莹会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非常有意义,“尽管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她话语笃定。
电子陶瓷材料——这是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扎根十八载的赛道。
电子陶瓷材料关系着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童建喜带领团队日复一日雕琢技术,成功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这些陶瓷材料在5G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大批量应用。
“与其说是‘独门绝技’,不如说是我们企业在细分行业30年的长期深耕。”童建喜认为,他会继续把“绝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离不开一颗颗饱含热诚的匠心。
杨兴德是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主要工作是确保卫星从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转换。
整星电缆怎么走线、使用什么样的工装吊具、总装流程怎么安排……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目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处理好每个细节。杨兴德在机械加工、电装、电缆、装配、工装设计等方面潜心打磨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其参与的多颗卫星,实现了“国内首颗”。
“每当我仰望星空时,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职业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这名深耕航天领域20多年的工程师动情地说。
15年时间,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只专注一件事——为中国机床装备上自主研发的刀库。
刀库,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进口刀库价格高昂,陈亮便决定投入所有积蓄自主研发。在攻坚链式刀库技术时,他和团队在实验室搭起行军床,三个月吃住在车间,通过183次不间断试验,最终将核心技术逐个攻破。公司生产链式刀库效率大大提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来守住这份匠心。在未来,我们坚持把更多刀库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陈亮说。(完)